蘇澳早年被稱為「施八坑」,但命名來由已不可考,由清代姚瑩《東槎紀略•施八坑》中一篇之描述:「嘉慶年間已有漢人私入施八坑開墾,至道光元年聚居已三百餘人。」記載約於嘉慶年間,已有漢人開始進入蘇澳,而海灣稱「港口」,內陸稱「施八坑」,而蘇澳一名,相傳為清朝嘉慶年間,有位「蘇士尾」的人帶著鄉勇到此地開發,後來地方人士為了紀念他的功績,把他的「姓氏」和「港灣」結合,稱為「蘇澳」。
但其實「蘇澳」一地名文獻記載可追溯至萬曆年間,福建巡撫層奏請海防以抗海盜顏思齊,自清代初期也將此處稱蘇澳,且於1807年(嘉慶12年)福建巡撫張師誠、1808年(嘉慶13年)州將軍賽沖阿等人之奏報中,均載有「蘇澳」之名。「蘇士尾」如果確實有貢獻於蘇澳,因而以其姓命名,那麼為何在史料中並沒有相關記載,可見蘇澳一名應該不是出於此處,但也已難以考究。
兼具軍、商、漁三合一功能的天然良港
良港
蘇澳港是臺灣目前唯一擁有軍港、商港、漁港的三合一港灣;2013年藍色公路麗娜輪開航(蘇澳-花蓮),更開啟了蘇澳港發展海洋觀光的新里程碑。
北方澳中正軍港為北臺灣重要的軍事要地,營中奉有世界唯一的海軍媽祖。民國64年,軍方為開闢軍事基地,南遷北方澳居民;當時為了搬遷,居民請示媽祖意願,但擲筊後媽祖卻不願搬離,因此便交由海軍接管,從守護漁民進而庇佑海軍。
南方澳為臺灣三大漁港之一,是由砂石堆積而與島嶼相連形成的「陸連島」;地窄人稠且封閉的特殊地理環境,使南方澳自成一塊生活圈,2平方公里的土地內有著臺灣傳統漁村、漁業發展的縮影,也因為討海文化濃厚的宗教信仰,慰藉討海人的心靈也豐富了南方澳的文化內涵。
金馬號的故鄉
車站
民國50年代,「金馬號」每天從蘇澳出發,行經僅單線道的蘇花公路到花蓮;當時臺北、宜蘭要往花蓮的旅客需搭乘火車來到蘇澳,再轉乘「金馬號」客運進入花蓮,因路途轉乘耗時與旅客住宿及消費的需求,帶動整個蘇澳鎮的經濟繁榮!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,「金馬號」沒了客人,轉型為「中興號」,改跑北宜公路到臺北。
臺灣社會曾經流行過這麼一句話:「天上飛的是華航,地上跑的是金馬。」在當時金馬小姐就如同現在的空姐一般,是最受少女嚮往的職業。早期金馬小姐的招考與訓練非常嚴格,需經過筆試、口試、面試、考臺語及英文,還得經過一個月的美姿美儀、播音訓練才能執業。她們的工作是吹哨協助司機倒車及靠站、服務車內旅客,而像旅客介紹沿途風光的臺詞,更成為民眾搭乘公路車的重要回憶。
22度C的養生
冷泉
蘇澳位於中央山脈板岩區,主要地質為變質岩。也因蘇澳多雨的氣候與得天獨厚的地勢位置,使得地下水十分充沛,受到高壓的地下水經過石灰岩地層,溶入二氧化碳後湧出地表,成為世界唯二的冷泉,更享有「天下第一泉」的美譽。
前清先民移墾時,見泉水沁涼,薄煙淡霧籠罩,泉中無魚,以為有毒便不敢輕易嘗試。日治時期日本軍人竹中信景無意間發現此泉水清涼可飲,由於冷泉水質清澈甘美且富含大量的二氧化碳,日商更以冷泉作為成分之一,調製出小時候的回憶飲料「彈珠汽水」,並在七星山下開設第一間汽水廠。日人後續也以冷泉製作出沁涼柔軟的「羊羹」。
大口吃海味
美食
蘇澳商圈內有多家美食小吃及特產享譽全臺,如Q彈滑嫩的百年羊羹、香酥脆又不黏牙的牛舌餅、養生的冷泉豆腐及冰品、新鮮美味的魚雜小吃與海鮮料理、手工現做的魚丸與黑糖糕、色香味俱全的米糕、精緻的各式優良伴手禮等,不僅榮獲各大媒體的肯定,更是遊客們口耳相傳的必吃美味!
距離僅有250公里的國際姊妹市
石垣市
石垣市與蘇澳鎮締結姊妹市在2015年邁入20週年。
石垣市位於日本沖繩的八重山群島之南方,面積222.6平方公里,是沖繩的第三大島;島上人口約47,000人,為八重山群島政治、經濟、教育、交通的中心,是八重山唯一的市級行政區,也是日本最南端的城市。
雖然石垣市屬於沖繩縣,但距離沖繩縣廳所在地的那霸市有410公里遠,距離東京更是近2000公里遠,在地理上反而離臺灣很近,距離蘇澳鎮只有250公里。